10. 结語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圖片來源:Maseedis Kay)

佛陀領悟宇宙本體,亦明白不能以人世間的語言來闡述,決定用「空」代表這個本體。為了讓眾生容易掌握宇宙真諦,他教導我們「空」展現出的因緣所生法(緣起)及其所衍生的基本教理 —— 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在這基礎上,佛陀指出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苦惱,要遵循四聖諦的步驟滅苦,核心是先要找出導致苦惱的一切原因和條件(集),才能制定最適當的方法(道),最終消滅苦惱(滅)。

我們的苦惱主要是因為太執著於「我」,喜歡的要擁有、憎恨的要排斥。佛陀為了向世人開示「無我」的本質,耐心的為我們指出:我們於世俗世界中認定的那個「我」,其實是由肉體(色)及精神(名)組成。從功能角度,「我」可分為五個組成部分(即五蕴),每一部分都不停地受到內在及外在環境影響,所以這個「我」既不能獨立客觀存在,更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命運。即是說沒有任何時刻的「我」是固定不變的,這一刻的「我」已跟上一刻的「我」不一樣,所以「我」是「無我」的。佛陀再進一步介紹十二因緣,指出我們在接觸外境時會產生感受,因而衍生出一連串的愛、恨、擁有、排斥等念頭,亦帶來各種各樣的苦惱。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放下感受所帶來的愛或恨,苦惱便無從生起。

要眾生完全放下感受,實在不容易,所以苦惱仍然如影隨形的伴著我們一生。死後要繼續輪迴,我們的神識便跟據生前種下的不同善惡業比例,投胎到六道的不同境界。

生死輪迴永無止息。唯有建立出離心,並努力修行佛法[註],才有機會了脫生死進入聖人的境界。

[註] 參考<<我認識的佛教>>, 潘宗光, 2020, 中華書局(香港)出版

佛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