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正心 感恩常在——專訪精進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


編者按:2005年6月,精進基金在香港成立為一非牟利慈善基金,為內地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資助,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並實現道德人格的成長。2010年,同樣關注在校大學生群體,希望協助培育其人格發展、回饋社會的香港中華煤氣與精進基金共同促成“精·氣師友計劃”(“精”代表精進基金,“氣”代表煤氣公司),並於同年10月在西安、重慶推行。近期,第四屆“精·氣師友計劃”啟動,本刊特邀請到精進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接受采訪,與我們分享他與精進基金攜手相伴的心路歷程。

采訪/本刊編委會 楊松坤 整理/本刊編委會

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非常感謝潘宗光教授接受《名氣》的訪問,自2005年精進基金成立以來,至今已走過8個年頭,請問潘教授,當初您為什麼要創辦精進基金,出發點是什麼?

潘宗光(以下簡稱潘):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部分偏遠地區仍十分貧困。據我了解,現在國內大學學費一般是每年5000元(人民幣,下同),但有少數個別學科、專業可能會達到7、8000甚至上萬元,一年的大學住宿費也是7、8000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則會更高。因此,一名大學生一年最基本的花費就需要12000至13000元。試想,一個年收入僅6、7000元的農村家庭如何承擔得起這筆費用? 按照國家目前的政策,學生進入高中以後就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雖然可以通過慈善基金資助、申請貸款或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等方式,幫助學生度過經濟上的難關,但即便如此,學生依舊要承擔很大的壓力,可能他們會因為忙於勤工儉學、而變相減少學習的時間。

精進基金成立之前,我個人的能力有限,只能為工作、交流中接觸到的、家庭相對困難的學生提供少量的幫助。一次偶然機會,前國家外國專家局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亞非部部長王軍陪同我和我太太去普陀山,我們談到希望能為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做點事。我太太提議,利用我作為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所建立的人事網絡成立一個基金,幫助更多人安心完成學業。回到香港,我約了幾個好朋友見面,這個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與響應,以集腋成裘式,每年幫助100名同學順利完成四年學業,這就是精進基金的雛形。當時我們的計劃很簡單:第一,幾個朋友共同籌集的資金由我負責管理,將錢直接、用在學生身上;第二,盡量減少基金會的行政費用,除了一名職員外,所有參與交流活動的人事,需承擔自己的一切費用,務求能夠將更多的錢用在學生身上,第三,以中國傳統文化盡量幫助學生在人格品德方面的健康成長。

記:這樣說來,精進基金的成立是一系列因緣際會的結果,當時是如何確定合作的高校以及如何挑選學生的呢?

潘:談到選擇合作的高校又是另一個因緣。適逢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畢業典禮,國內一些高校的代表前來出席,當時,我還是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期間我提到“精進基金資助大學生計劃”的概念,獲得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以及重慶大學各校長的積極響應,於是決定與這四所重點大學合作,加入此計劃的每位學生在整個本科課程中,每年可獲得5000元的資助。

早期,我們對學校的實際情況並不太了解,就請各別學校向我們推薦25名相對比較貧困的大一學生,並將學生的背景資料及當地政府的引薦材料寄往北京國家外國專家局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進行審核,由王軍部長負責,以確保每一位被推薦的學生都是急需幫助的。精進基金按照這樣的方式操作了兩年後,成績不錯。2007年,我們考慮再邀請兩所大學加入我們的計劃,經過考慮,選擇了省級的吉首大學和西安工程大學。這兩所大學的生源可能在學業成績上沒有此前的四所重點大學好,但是他們的學生面臨的問題更多,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輔導、幫助他們。

後期,我們改善了聯系學校、挑選學生的工作流程。在2011年,適逢王軍部長退休,我們邀請她作為基金顧問,善用她過去篩選學生的經驗,連同基金內地事務處聯絡人以及學校的學生事務處代表共同組成三人篩選小組。每年9月至10月,從每間學校挑40名學生並收集他們的資料,篩選小組成員與240位學生逐一見面,然後從每間學校各推薦25名學生加入基金的資助計劃。目前我們所資助的學生,約10%是孤兒,40%是來自單親家庭,40%存在自己或家人有傷殘、疾病等不同程度的困難。

大一階段,我們不會把成績作為挑選學生的衡量標准,但從大二開始,我們希望資助的學生其各科學業能夠達到“合格”的要求。如果不達標,學校及基金會考慮取消其繼續接受資助的資格,並將名額轉給同年級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一個學生讀書不及格,不一定因懶惰所致,也有可能是受家庭困難或其他壓力的影響。每次學校通知我計劃取消某位學生繼續接受資助的資格時,我都會盡量爭取在第一時間與這位學生取得聯系,了解他的實際情況與接下來的打算。如果我感覺這個學生有決心從新振作,我會鼓勵他。並按其需要給他一些資助,並請其他受資助的同學給予他精神層面的幫助,同時與學生處溝通,盡量為學生提供額外輔導。只要這位同學能重新振作,通過補考合格,就能重新納入基金的資助計劃。當然資助名額會超標,但是我們不介意。

記:從2010年開始,精進基金與香港中華煤氣合作開展“精·氣師友計劃”,從企業挑選高管,針對大三以上的學生展開就業輔導。我很好奇的是,在物質資助的基礎上為什麼還要開展這類導師計劃?您希望通過師友計劃帶來怎樣的效果?而對於精進基金資助的在校及已經就業的學生,您又有什麼期望?

潘:開展師友計劃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注意到目前國內及香港的年輕人普遍渴望盡快獲得名利,導致他們在思維及道德觀念方面有所偏差。事實上,越聰明、但沒道德約束的人所做的事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壞,2008年的金融風暴就是一個教訓。因此,我覺得應該利用自己對佛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幫助學生加強對道德文化的認識,我經常到學校分享人生道理,將“感恩”作為精進基金的核心思想。因為我相信,一個學生只要擁有感恩之心,便能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幫助朋友、重情重義,回饋社會,及對國家有所承擔。

自基金成立開始,我們便鼓勵每所受資助學校的學生成立一個「精進愛心社」的學生組織,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系及組織有意義的活動。早在2007年,我們邀請了一批,在國內長大並於國內大學修讀本科學位後留學海外,而當時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的大學教授,義務擔任學生導師。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令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獲得開解及建議,並能在學業上幫助他們。目前,香港理工大學仍然有21位教授參與此項計劃。同時我們創辦《精進家園》的期刋,邀請導師及朋友通過文字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心得及體會。

基於對精進基金的認同,2010年香港中華煤氣與我們合作推出“精•氣師友計劃”。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導師計劃”不同的是,“精•氣師友計劃”是站在企業角度,更加貼近現實地幫助學生完成社會層面的教育,導師與學生更多的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

我希望通過精進基金這些不同渠道,培養一批有學問、有品德、能吃苦的學子。很多學生都聽過《大學》裡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指的是一個人的硬實力:只要有健康並努力增強自己的學問、競爭能力、經濟能力等,就可以處理好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問題。但很少人知道前面還有四句,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現在的媒體以及社會大環境過分強調硬實力、競爭力的部分。但我們要明白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放在硬實力之前的。即是我們要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運作規律以及社會的行事准則,提升自身的潛在智慧,這種智慧或不能夠直接幫同學獲得名利,卻是一種超脫凡間聰明才智的大智慧;然後才能達到“誠意”的境界,令自己思想誠懇,進而“正心”,即修養一顆正義、慈悲、包容的心,這就是我們的軟實力。“正心”是基礎,然後才能做到“修身”。所以,一個人做什麼、不做什麼,是由他的“心”來做最後判斷,先修身養性,之後再談“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希望這些學生今後進入社會,能將感恩、大愛的精神擴散開去,國家的未來就在他們這些年輕人身上。

目前,我們已有四屆畢業生,並在北京、西安、成都、廣東、華東等地成立了精進校友會,定期組織聚會加強他們感恩、互助的心態,盡量保持他們彼此以及他們與基金之間的關系。而針對6所大學的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的情況,我們每年也開展了一個夏令營項目,由6所學校的精進愛心社輪流主辦,通過邀請一些社會、企業界的朋友為學生開展講座,舉辦一些有意義的群體活動,並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等方式,讓他們在交流、游玩中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與凝聚力。大學期間的朋友對一個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夠引導這些學生們多交益友而非損友。

記:這些年來,精進基金幫助不少學生完成學業,反觀基金自身有何獲益?可否與我們分享您的心得和感悟?

潘:每年由基金資助大學畢業生的人數理論上是150位,但實際的畢業人數會達155至165人不等。多出來的這些學生,就是曾經失敗、低沉過,後來又重新振作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能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香港有很多人都樂意捐錢,提供經濟資助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能夠用心、花時間、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讓他們感受到誠意和愛心,激發他們潛在的能力與鬥志,同時影響他們產生一種感恩、大愛的心態,並非易事,這也是精進基金最成功的地方。

有些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後寫信給我,希望能捐錢給基金會。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我更希望能夠啟發他們的大愛精神,而非抱著一種“還錢給基金”的心態。因此我在回信中告訴他們:第一,感恩父母,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這是孝順;第二,還清大學期間的貸款,這是一種責任;這兩個問題處理好後,有能力的就回饋社會,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做好這幾點就相當於回饋基金了。

我覺得我們所資助的學生,將來能夠成長為一個心懷感恩、對社會有承擔的人,就是對基金最好的回報。我們作為基金的成員,並不是抱著“我幫你”的這種心態出發的。如果同學們不願意接受幫助,我們也無法完成這項事業,因此,同學接受我們的幫助其實已經直接成就了我們。

記:我知道您信佛,在精進基金的創立及發展過程中,由始至終您都沒有想過引導您的學生去信佛或學佛,完全是自己發善心做這件事,而非為了度受助者信教,我非常佩服您的做法。目前,精進基金各方面已經相對完善,接下來您還有什麼想法?基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潘: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各區大力促成校友會,希望他們團結起來,多做善事,未來我也會多推動各區校友會的成立,希望將基金的精神透過校友會傳遞出去。

從今年開始,我已為每一所合作院校找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香港朋友,義務作為這所院校的基金顧問,全面協助我們輔導學生。希望能給學生更多照顧,與不同背景經驗的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至於會否增加合作院校的數量,我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目前基金的規模已不少,每年在校本科生不少於600名,畢業生有705名,而每年所須費用約400萬元人民幣。我只希望專注於現有的規模,進一步完善基金的各個環節,努力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幫助。

另外,我已退休五年,年紀也不少,所以正在物色精進基金的接班人,只是中間有很多因素需要慎重考慮,包括籌款的能力、和國內院校及學生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有時間及能用心善待學生,樂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學生,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有關精進基金未來的發展,我暫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是在適當的時候由接班人接手,還是讓它在現有的規模上有一個完美的完結,都仍需作進一步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