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教授以佛教與科學開啟藥山講堂第四講


001

佛教是不是迷信?佛學和科學有何異曲同工之妙?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是什麼樣子?6月10日上午,著名化學家、教育家、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潘宗光教授以《佛教與科學》為題,開啟了藥山講堂第四講。

002

潘宗光教授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並在1985和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連續擔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連續6年擔任香港立法局議員;是香港太平紳士、曾榮獲英國官佐勛章、金紫荊星章、傑出領袖獎等;2005年他創辦精進慈善基金,專門資助內地貧困學生完成大學課程。

潘宗光先生說,佛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佛學跟科學雖屬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是共通的,它們對因果的探索,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並不互相矛盾,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佛教和科學都強調見到或觸摸到的一切事物不是實在的,是不停在變的,時間及空間也是一樣,並沒有不變的本質。近年來隨著量子物理的發展,部分科學家提出用“量子力學”的理論,來闡述佛教的修心觀。

潘宗光先生特別注重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重要概念;又以科學的推論,闡明佛教相信六道存在,並非迷信之說。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潘先生表示深切的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僅僅空談信佛還不夠,還需要多方面而恆久的實踐,很值得大眾去探索和深入學習。

潘宗光先生說,早在2500多年前,佛教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內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並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就已認識到一小缽的水裡有無數的微生物,由此可見,無論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當日下午,潘宗光教授和明影法師在藥山寺老寺院講堂進行了《移民淨土的智慧》的對話,對話過程輕松而有深度,深受大家喜愛。活動現場,潘宗光教授和明影法師還回答了大家的提問。

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的藥山寺是著名的禪宗祖庭,著名高僧惟儼禪師在此住錫弘法四十余年,為曹洞宗綿密嚴謹的禪風奠定了基礎。

明影法師任藥山寺住持後,非常注重禪學和傳統文化在藥山的傳播,將未完工的廢棄大殿加以整修,開辦了藥山講堂。藥山講堂是藥山寺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文化工程,以“講述真知灼見,傳承生命智慧”為宗旨,從2015年開始,每年邀請海內外高僧大德、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名流來藥山講學。

003

本次講座是藥山講堂的第四講,前三次分別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6月10日主辦,主講嘉賓是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中佛協副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明海大和尚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先生。活動開始前天下午,潘宗光先生在明影法師帶領下,參觀了藥山寺新址和藥山祖師塔塔址,聽取了明影法師關於藥山寺的規劃介紹。

004

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名義工、居士、藥山村村民和藥山寺常住大眾聆聽了講座。藥山寺住持明影法師希望通過舉辦藥山講堂,為最基層的民眾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推動傳統智慧和各科前沿知識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