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博士專訪


潘宗光博士曾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立法會議員、全國政協委員。二零零九年退休後,熱心慈善事務,致力弘揚佛教並專修淨土法門。。這次專訪我們請他回顧人生的重大轉變,分享學佛修行的個人心得。

潘校長您如何以科學家的身份走進佛門,成為一位認真修行的佛教徒?

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所謂的名校都以天主教和基督教主導。我自小接受基督教教義,從中知道耶教的義理很好,但就一直沒有接受洗禮。

結婚後太太一家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於是每周陪太太返教堂,但是緣分往往好奇妙,雖然明白聖經的道理很好,可惜一直不契心。

就在當理工大學校長的第二年,某天晚上出於好奇心,聴了一名醫生的佛學講座。聽完後很震撼,發現原來佛教與自己一直想像的完全不同,於是就產生了興趣。我曾去台灣佛光山參觀,並參加短期出家法會,回港後,繼續看有關佛教書籍,發現非常契心,就越來越喜歡佛教。後來親自去河北柏林禪寺找淨慧法師皈依,所以整個歷程都是一種緣分。

您在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期間成立智度會、佛學會等組織,弘揚佛法。在這裡請簡單介紹一下。

自九十年代中我開始信佛,這消息在社會上有很大迴響,看見很多人都希望接觸佛教,於是在二○○○年成立智度會,主要對像是一班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作為他們學佛的交流平台。因為「智度會」不是一個道場,所以希望這班會員在機緣成熟時,可以去找自已的師父。現時香港很多有影響力的佛教徒是從智度會擴展出去的,很多佛友互相認識也是透過智度會結緣。所以「智度會」可以說是一個接引的平台。

聽聞潘校長退休後有新的弘法利生目標,請講一下您的最新動向。

退休後,我主要將自己的時間分為三部分,第一,主要給自己多點修行的時間;第二,做一些慈善事務及講經弘法的工作,例如我個人成立的「精進基金」,主要是幫助內地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入讀大學,又每逢週日主持講經唸佛共修;第三,只是履行以前答應的幾家上市公司做非執行獨立董事和顧問的工作。。至於香港理工大學的所有事務,以及其他政府的公職就完全不參與了。

一、 校長學佛修行這麼多年,近年致力弘揚淨土法門,是何因緣?

我皈依後,希望透過禪修來增強自己的修行境界。直至有一次在打坐時,心中突然自問:「我這樣打坐下去,這樣唸《金剛經》,又盡量做善事,是否此生就能夠擺脫輪迴呢?」當時有個很明確的答案是:「不可以。」

就在大約六、七年前,自己開始全心修淨土法門。很多人以爲臨時唸佛,就可以往生淨土,這是絕對的錯誤理解。《阿彌陀經》講得最清楚:有人誠心相信,發願來我國,只要唸十句阿彌陀佛,即可到阿彌陀國土,若不行就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最大的承諾,我們還能不相信嗎?意即我現在相信和發願,即我現在就往生了,不用等到臨終;只要已發願,就已經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神識已往生,精神在淨土已經做登記了,淨土已有一朵蓮花等著我們。因此,我們誠心信淨土、信自己、信阿彌陀佛,我們已在淨土了。

我們現在唸佛的出發點,並非求生淨土,而是報佛恩,是感恩阿彌陀佛已經接我們去淨土了。我們現在一般說是唸佛往生,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是往生唸佛,即往生了再唸佛。既然我們是淨土人了,就要做淨土人的責任。淨土人要修淨業三福,即「世福」、「戒福」、「發菩提心度眾生」,修十善業守淨戒。這樣修行一定有佛力的加持,我們的命運一定好,生活一定完美幸福快樂,也可以幫到更多人。所以修淨土是令到我們現在這一刻的生命得以改善,如果自己願力夠強的話,更會預知時至,到那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這就是整個淨土的概念。然而,很多人只是想臨終時唸佛往生淨土,這就太消極了!

阿彌陀佛的淨土這麼好,可惜信的人這麼少!只能歸根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很少人信。但確實看到很多同修修得好的,他們都可以預知時至,有人更可以見到佛菩薩的淨土世界。

您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唸佛的技巧嗎?

我爭取每天唸佛三小時,因為修行一定要花時間去修。至於怎樣唸佛好呢?就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姿勢去唸最好,可以臥唸、打坐唸、端坐唸。但一開始唸佛時,一定要唸六字的「南無阿彌陀佛」,當純熟和心定後,可以唸四字「阿彌陀佛」。此外,就是一開始時,最好小小聲唸,這樣可以加強定力,慢慢默唸也可以。再者,就是建議與呼吸同步,吸氣時「阿彌」,呼氣時「陀佛」,讓心歸命,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我總結自己的經驗,是唸佛的質素,捨命全歸迴向成佛,好的壞的,都不執著。如果信淨土法門的人肯這樣修,當下安心往生淨土。

請問您個人修行的最大感受?

我們現在是屬於末法時代,我們的善根和福德因緣都不具足,大家的共業太重,單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難得道的。如果想要擺脫輪迴,就要擺脫很多的魔障,單靠我們自己的能力是不足夠的,所以需要靠唸佛,借助他力幫助,而淨土的唸佛法門是最有效、最可靠、最容易的,這是「唸佛得堅固」。因為佛經告訴我們,只要一心不亂地唸佛,臨命終時,能得到佛菩薩接引。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所以想修淨土的法,就鼓勵專修,一門深入。如果這裏修一點,那裏修一點,就會出現半桶水的情況,所以建議修淨土的人,還是專修為佳。我個人因為年紀大了,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因為自己的時間不多,還希望是幫助大學生,社會未來主人翁信佛,這對將來的社會都會有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大家都認同,學佛修行應該從年輕開始。讓年輕一輩從佛法中得益,您有什麼建議?

對年輕人宣揚佛教的思想,相信不宜太深的大道理和過於引經據典,因為這樣會令他們難以理解。我們需要用非常淺顯的人生道理,讓他們明白接受。現在最急需幫助的是浮沉在社會、未知方向的年輕人。如果能夠讓這些年輕人接觸佛理,就要將佛教人間化,不宜用太多佛教的字眼,而是用佛教理論和內容重新包裝,用現代的語言、現代的例子,先讓年輕人接受,到適當的時候才跟他們講簡單的經論。如果一開始講《心經》、《金剛經》,這對他們意義不大。

我利用「精進基金」這個平台,有機會和年輕的大學生多接觸,跟他們講一些人生道理和品徳問題。談論的範圍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包括儒、釋、道思想,透過講儒、釋、道的品德修養,有緣的話,再多談及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識。

有時候也會舉辦《唯學與做人》講座,以提高生活智慧;有時候會探討生老病死的問題;又有時候題會講一些面對逆境的心態。我們就是以不同的題材,與大學生分享佛法。

對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校長有什麼忠告?

在家修行的確有太多的誘惑,犯罪的機會也多。科技的進步,無疑讓我們享受科研的成果,但也不斷在引發人類的貪、嗔、癡。大家的共業太大,尤其男女的誘惑最難抗拒,所以在家人要修行是相當不容易,只能降低和減少慾望的追求。

我們之所以肯修行,是因為我們怕輪迴之苦。人是會怕死,但未必相信輪迴,未必相信透過修行可以幫助自己。但如果我們信了佛法,就會信因果、輪迴,如果怕有輪迴之苦,那自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單靠自己的能力和定力去修行是很難的,所以需要一些有共同信念的同修和善知識相聚修行,力度才會大。

校長是一位成功人士,擁有美滿家庭,太太近年也跟您一起皈依,成為菩提伴侶,是令人欣羨的榜樣。請分享您這方面的心得。

我認為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應扮演好應有的角色。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喜歡比較:膚色、靚醜、身型、財富………..等等都是痛苦的根源。人生苦短,面對未來輪迴漫漫之路,享福並非人生最終極的追求。如果不為餘下少許的時間做準備,那就可惜了!你看我現在都七十七歲了,再不善用每一分鐘好好修行,到時候恐怕太遲了!

我明白並非人人有如此想法,但人生確實無常。現在退休後完全卸下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自己修心,就是多幫一些人信佛,所以一定要修淨土,希望阿彌陀佛加持和接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