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標准的“一分鐘”,時間和空間是我們對世界的誤解|《生命·覺者》潘宗光第一輯


原創:《生命•覺者》自在睡覺2018年5月12日

20180604-p001

Q1
梁同學 :

潘老師您好,剛才我提到一個話題,時間和空間可能是我們對世界的一個“誤解”,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聽聽您跟大家做一個更詳細的闡述。

潘宗光老師 :

其實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講的。他說一般人認為時間、空間、物質是實實在在的,不變的,其實這是人的錯誤理解。

同時他認為宗教和科學不能分開,科學沒有宗教就好像一個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好像一個瞎子。

首先我談談時間這個問題。一般人認為在杭州的一分鐘和美國的一分鐘是一樣的,時間流逝的速度是一定的,這是錯誤的。

舉個例子,你晚上看天空中一顆非常明亮的星星,你會感覺這顆星星,現在這個時刻,就在我的頭上。其實並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宇宙非常龐大,這顆星星可能離我們很遠,它發出的光可能經過了差不多十億年的時間才來到地球。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這顆星星,是十億年前發出的光,這顆星星十億年前在這個地方,現在的它可能已經消失了,或者轉移了。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坐宇宙飛船進行太空漫游,弟弟在地球上。假如宇宙飛船的速度很快,達到光速的87%,在飛船裡面哥哥過了10年的時間,在地球上,弟弟已經過了20年。這是因為地球的轉動速度比光速慢很多,所以說時間沒有絕對標准。

我們坐飛機、開車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就會有不同的時間差距。一般來說,這個差距非常微小,我們幾乎感覺不到,也不能用現在的儀器量度出來。但是不能量度出來,不能感覺到,不代表沒有差距,只能說它非常微小。

梁同學 :

所以您的意思是,從這一系列我們都很熟悉的現像當中,來理解我們對於每一分鐘的觀念,其實是一個不確定的觀念。

潘宗光老師 :

沒有什麼叫“絕對標准一分鐘”,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

愛因斯坦說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他舉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跟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過一小時,好像過了一分鐘那麼短;但是坐在非常熱的火鍋上,一分鐘好像過了一個小時那麼長。所以到底是一個分鐘還是一個小時,是感覺上的問題。

佛學裡面講的空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變化的,是根據不同環境條件有所改變的。

Q2
梁同學 :

您可不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樣從一個科學家,慢慢地感受到佛學的這種力量?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故事嗎?

潘宗光老師 :

這個不是一下子就改變過來的,潛移默化吧。因為在我進行科學研究時發現,很多問題,單從科學角度不能解決。心裡的安樂自在,不是科學能解釋的。

還有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是在三維空間,長寬高裡面發展出來的。加時間進去多一維,四維時空。在理論上,五維空間、六維空間也可以存在,但是我們不知道,也不可想像是怎麼樣的。假如真的有這些不同空間的存在,那麼肯定有很多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舉個例子:我們在街上堵車,被限制在長寬的空間走動。假如你的車上面有一個螺旋槳,可以讓你的車升空,這樣就不會堵車。

所以多出一度空間以後,你的力量會很大。但是有沒有第四度空間,我們不知道。從宗教角度來看,其實有些生命體,它們能夠擁有超乎三度空間的力量,非常了不起。

很多科學不能解釋、不能體會的東西,我不敢說它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的知識水平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層次。所以我希望能透過其他渠道了解宇宙的一切。

我發現佛教的理論跟科學理論非常接近,表面看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其實都是對“因”和“果”的探索,從這個角度出發,殊途同歸。

在佛教裡,釋迦牟尼不是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他是一個普通人,一個王子,後來他覺悟了——明白整個宇宙的本體。這個很奇妙的本體他能體會,但他不能講出來,他就采用一個詞——“空”,來代表這個本體。

“空”很自然地衍生出一些自然的宇宙規律,這個自然規律就是因果效應。這個因果效應就衍生出一連串的問題出來。佛陀說,人的煩惱就是我們經常違背自然規律來行事,才導致煩惱。

現在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空氣污染問題。在大自然的世界裡,空氣是自動調整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樹木,森林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這是一直保持平衡的。

後來人們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同時砍伐樹木、森林,導致空氣變成現在這樣。所以現在講環保就要盡量減少排放碳化合物,同時栽種樹木、森林,回饋自然。

所以只要我們根據自然規律來做事情,人的煩惱就會很少。

佛說,宇宙間的規律是非常公平的、非常包容的、非常慈悲的。人的煩惱,就是經常做不公平的事、不包容的事、不慈悲的事。

整個佛教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規律,怎樣通過修心來慢慢回歸自然,讓我們的煩惱慢慢減少。

梁同學 :

在宇宙中存在著某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這個原因導致這個結果,這些我們都能理解,但您說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慈悲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宇宙中需要有慈悲呢?

潘宗光老師 :

你看太陽給我們陽光溫暖,是沒有選擇的,是公平的。無論你有錢沒錢,是人還是畜生,只要是你要就會有。

地球承載著我們,但我們在地球上挖石油;挖鑽石;做核爆,我們對地球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地球有埋怨過我們嗎?它還是承載著我們,非常包容。

宇宙本身是給了我們空間,讓我們發展自己本身潛在的能力,總的來說是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潛移默化幫助我們。

其實宇宙中有很多奇妙的力量存在,透過這些外在的力量幫助我們做很多好的事情出來。就好像爸爸媽媽對孩子,會給他很多很多,只要有需求就幫助你。很多幫助你可能感覺不到的,比如幫助你完成願望,要你成功,這個幫助背後就有慈悲,愛護你的心態。

宇宙本身是提供很多機緣,一切我們需要的機緣、能量,都是宇宙提供給我們的。沒有這些我們就完全不能達到我們的理想,外在的幫助其實很大。

梁同學 :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壞人活得也還不錯,但是一些好人卻命途多舛,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宗光老師 :

佛教講“因果報應”,種善因,有好的果報;做壞事,有壞的果報。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若還未報,時辰未到”。

佛教相信,你種一個善的因,不等於立刻長了一個善的果,要配合適當的環境條件才能結果。比如說蘋果種子,長成蘋果樹,再結出蘋果。種子一定是要放在泥土裡面,有適當的水分,肥料,陽光等配合完整之下,種子發芽成長,長成樹,結出蘋果。

所以,單一的因,不能產生果,一定要很多環境條件配合起來,才能產生結果。這個環境條件是必須的,我們叫它“助緣”。因+助緣才會產生結果,單有因,沒有助緣,就不會有果。

比如說某個人做一件善事,善事要配合善的緣,才成善的果。但如果善緣還沒到,他種下因,就看不到善的果。相對講,這個人過去做的一些壞事,現在環境到了,他過去做的壞事就會收到果。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種下的善因,惡因,不會消失,到某個時刻,緣分到了,時機成熟了就會結果。所以不能看表面,種善因沒有善果,種惡因沒有惡果,就說因果不對,其實是時辰還沒有到。如果將時辰啦長一點點,最重要的是時辰,那個緣到了沒有。

Q3
梁同學 :

作為一個科學家,您肯定會受到很多同業或其他人的質疑,說您不科學。科學現在也變成了某種接近於真理的力量,通常他們是怎麼質疑您的,您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潘宗光老師 :

什麼叫科學?科學也是對“因”“果”的探索。比如我研究每個題目,首先一定要有個概念,然後一切的環境條件配合完整了,才能有一個結果出來。

科學是探索,希望能夠控制一切影響的環境條件,它才能有結果出來。所以整個科學的歷程也是“因”和“果”的探索。現在很多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他們發現現在宇宙的很多問題,跟佛陀2600多年前講的理論非常吻合。

所以我們經常在很多地方講《佛學與科學》,就從科學家怎麼看我們的宇宙,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的變化。我們過去認為宇宙、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跟它沒有關系,現在很多非常出名的科學家認為人的意識形態,可以影響他周邊的一些情況,意識形態越強大,影響的面更寬,它是絕對互相影響的。我一切的思想,精神面貌等等也會受到外面的干擾。

這個也是佛陀很早以前說的,一切事情都是根據環境條件去改變,是無常的。每個個體,每件事,又是無我的。“無我”是沒有一個單獨的存在,沒有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那個“我”是經常受到外力干擾,不停在改變的。

那哪個時刻是真的“我”呢?沒有這個時刻,因為我經常在改變。所以“我”是存在的,但是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的存在,這也是非常科學的。

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我們的思想不斷改變,所以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是改變的。假如沒有改變,就沒有生、老、病、死這些事情。所以,佛陀說的“無常”、“無我”是不違背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