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電講壇 | 《為學與做人——智慧與修養》精彩回顧


3月2日,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做客成電講壇,在美麗的清水河校區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了自己對於“為學與做人——智慧與修養”的認識。

潘宗光教授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期間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十八年,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及老師共二十二年,退休後主要從事精進慈善基金工作。在今天的講座上,他以一個富有力量的問題開場“我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將來如何在社會中安心立命?”

對於這個問題,潘教授首先提出了軟硬實力和陰陽協調的概念。所謂硬實力,在國家層面指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知識、高質素人才等,於個人層面則是學識、能力、技術、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所謂軟實力,在國家層面指國民素質、文化傳統、國際影響力與形像等,於個人層面則是道德、誠信、慈悲、正確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等。陰陽協調則是一種平衡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

004

潘教授繼續指出,可惜現在的教育傾斜提升學生的硬實力而忽視軟實力。甚至於在整個社會中, 很多人的目標就是名成利就,所以只重視追求硬實力, 而不重視軟實力。誠然,一個人在社會上,追求美好的未來和享受,無可厚非。但是,對於所有人,特別是年青人,更應該為前途著想,努力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需重視對學生人格品德的培養。道德教育是今天社會最需要的,也是建立和諧世界最重要的基礎。

在現實的環境下,在追求名利的同時,如何透過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軟實力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潘教授認為這需要從精神上來解決這個問題。易經及儒、佛、道乃中華文化之精粹,它是建立五千年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是倫理道德的基石。儒家《大學》開章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道德文化的作用在於洗滌心靈,佛是心靈的覺醒者。傳統中國文化,無論是儒、佛、道都強調內外兼修。

潘教授認為中國現時應要同時大力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尤其道德、誠信、大公無私、清淨自在的心,以加強軟實力的發展。西方國家非常強調為學日益,科技、經濟發展都是極速的,但卻缺少對軟實力的培育。 我們不但要和他們一樣重視硬實力的發展,同時也要十分重視軟實力,否則,對未來的人類將構成更多的負面衝擊。

“做一個安樂自在的人,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智慧與修養”“事物因立場,角度不同,而看法有異”“任何一棵樹,在宇宙之中,保持生態平衡,肯定有它的存在價值。樹是否有用,如何有用,是人的主觀價值,與樹無關。”莊子的有用之害和無用之用之說,所謂的有用、無用是相對並非絕對的概念。莊子曾引用孔子的話,外化而內不化。就是說,外表隨著外在環境變化,但內心有所堅持,凝靜不變。我們在社會生活,必須不斷終身學習,加強硬實力,遵守社會的規範,隨著社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努力工作,爭取名利,這是外化的能力。但是內心的軟實力如:品德原則、正確的價值觀和慈悲心、有所堅持、心境保持清靜、不被外境干擾,這是內不化的能力。每個人都需要擁有外化而內不化的定力,但這個修養不容易,要慢慢培養,需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隨波逐流。我們一定要知所取舍,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無論儒、佛、道在為學與做人、智慧與修養的培養上都根據不同人的需要提出不同指引。三家最根本的方法都同樣指向人的心靈深處。我們要尋找埋藏在我們心中的善良本性。當然,每個人的根基不同,志趣有異,采用的方法不同,成效也不一致。無論如何,謙虛地多向他人學習,但不要看不起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沒有絕對偉大或無用的東西!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卻忘了自己的才能。當然人不能自大,凡事不應過份追求,要適可而止,保持平衡。在累積財富與名譽之余,也應該關心他人,回饋社會,廣作布施,散播智慧與慈悲的種子。

精彩的問答環節:

Q:潘爺爺,您好。您提到了中國文化要內化於心。我想問,您身為一個科學家,中國文化熏陶出的科學家與西方學者有何區別?

A:從理論上講,西方學者以嚴謹為主。而中國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希望中國沉澱五千多年的思想影響到每個中國人,我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幫助年輕人健康成長,這樣的中國才是充滿希望的。

Q:潘教授,謝謝您講了這麼長時間。我想問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同時提升軟硬實力,這樣做的目的在哪?

A:我的個人學問、經驗並不豐富,但是人的快樂是分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快樂,對於物質上的快樂;另一種則是內心精神的快樂,是心的安靈自在。每個人內心世界是善良的,善愛他人,未曾違心。只有一個人內外快樂同時擁有,互相包容,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潘教授:“我衷誠祝願各位同學軟硬實力兼修,成為我們可依賴,有學問及品德的未來社會棟梁。我亦祝願:我們這個國家是一個在擁有實力之外,更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輯 | 徐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