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潘宗光:正向思維不能只是從正面看,兩邊都要兼顧


編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學院、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支持,香港寶蓮禪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學會、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香港觀音講堂協辦,鳳凰網佛教、鳳凰網國學媒體協辦,旭日慈善基金、安達國際贊助支持的第六屆觀音文化節佛教文化講座在香港葵湧觀音堂舉行。佛教文化講座的主題為「慈悲的力量,『疫』境當自強」。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五場演講。潘宗光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在主題演講之後,潘宗光教授與主持人曾瀞漪進行了對話。

曾瀞漪對話潘宗光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曾瀞漪對話潘宗光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問題一:正向思維 解決問題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校長,在「疫」境當中告訴我們如何學習正向的思維,也就是說思維其實不單純只是想法而已,它更會是一種行為,而這個行為可以產生一種力量。在校長剛剛的演講當中,我們都明顯感受到這種力量的存在。這一段時間,我們看到香港新冠肺炎的確診數字每一天都是幾十宗、上百宗,每天看到這些疫情數字在上升,您有什麼感覺?有沒有產生過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思維?又我們應該如何把思想化為真正的行動,然後透過行動產生力量?

潘宗光教授:看到市民受感染,而且出現死亡人數,心中當然會感到難過。事實上,負面思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案。但想到相對於許多地方,香港還算有較好的醫療保護,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在難過之餘我們亦為此而感恩!

如我剛才所講,正向思維是以正確的思維面向順境或逆境。順境時不要過份高興,逆境時亦不要過份悲觀。面對逆境時,我們要有心理准備以正確思維去解決問題,不糾纏於得失。我們經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所謂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我們要經常訓練自己學懂如何面對苦果。煩惱出現時不要立即採取行動,先等一等,讓負面情緒定下來,跟着問為甚麼會這樣?肯這樣問,我們是運用「四聖諦」的正向思維來處理:首先要有勇氣接受現實,不要逃避,跟着要客觀了解問題,找出導致煩惱發生的根源,這樣就不難找到適當的方法去處理。最重要是問題一旦出現,我們要有勇氣接受它的存在,逃避往往令事情變得更壞,更難處理。

問題二:末法時期 魔強法弱

曾瀞漪:要能客觀地面對問題,就是盡量練習到有事情發生時,減少一些我們心情的波動。慢慢波動越來越少,表示我們修行就越來越好,是不是這樣?可是在末法時代的修行是不容易的,比如正法五百年持戒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末法時代的正向思維會不會受到很多的干擾?

潘宗光:你這說法也有道理,遇事能減少心的波動表示已能將修行融入生活中,這種修為也是不容易的啊!

在現代社會修行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目前環境和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時代有很大差別。釋迦牟尼佛在世以及過後的五百年,佛的影響力和加持還很強大。那段時間的修行人得到佛的加持,很容易修行,只要不犯戒,修行的成功率很高。那個時代的社會亦比較簡單,所以共業相對來講不是太重。而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法強,魔的力量是很弱的。

之後一千年是像法時代,像法就是很像佛法,但不是正法時代。那個時候佛陀已經離開了五百多年,佛的法力開始減弱,相對而言魔的力量慢慢開始加大。佛、魔是相對的。在像法時代,外面的誘惑越來越嚴重,共業亦較重。人的善根及福報雖然沒有正法時代那麼好,但是也不排除有些人仍有很大的善根及福報,所以像法時代要修禪定,將心定下來,只要修行人能抗拒外面的誘惑、抗拒魔的干擾,他就能夠成功。但這類人數不會多。

到了末法時代,佛陀已離世一千五百年,佛陀離開我們很遠了。魔王講得很清楚一定會干擾我們,不想讓我們成功修行,魔強法弱,共業也很重。所以相對來說外面的干擾實在太大,而個人本身的力量很有限。佛法是好的,但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抗拒外面的干擾和誘惑,很難修行,所以末法時代能夠成功的得道者真是極少。

佛陀告訴我們一個重要訊息,阿彌陀佛非常慈悲,他說我們可以選擇臨終之後移民去他的國土,在他的國土修行就保證成功,這個國土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在那裡絕對沒有三惡道,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絕對不會有墮到三惡道的危險,所以不用怕。而且,極樂世界有佛和菩薩,阿彌陀佛無量壽,只要佛在世一定有佛的加持,所以極樂世界永遠有阿彌陀佛的加持,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即是有西方三聖的加持,力量不可思議。最後,在極樂世界碰到的都是修行非常好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大善人,共業非常好,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剛好相反。所以釋尊鼓勵我們如果願意的話,接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老實念佛,臨終靠他的力量帶我們去極樂世界,在那裡絕對不會墮惡道,同時由於有佛菩薩加持,修行一定會成功的。所以在末法時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即淨土)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問題三:修行念佛 有三心很重要

曾瀞漪:明白,校長!想請教的是,我們在末法時代念佛,又應該注意些甚麼呢?

潘宗光:往生淨土的主因是「信願行」,即是要絕對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相信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存在,更相信靠自己力量是沒法排除世間的干擾,了脫生死,要相信這三件事。當相信之後,如果你不想去,沒有人能拉你去,一定要發願,我發願要去,誠心發願往生淨土。當信心及願力具足,便要跟着阿彌陀佛的指引,用心念阿彌陀佛名號,目的是希望與阿彌陀佛交心,要達到自己與阿彌陀佛有一種感應才有效。如果無信心、無願力,只念阿彌陀佛名號是去不了淨土的。換句話說,我們往生淨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我們要有絕對的信心、要發願及誠心念佛。

《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但善根、福德、因緣不是主因。「信願行」才是主因,若沒有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緣,可能沒有機緣聽到這個法門,就算聽到,也不會相信。所以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然有這個淨土法門,但是佛亦說在娑婆世界,有因緣能往生淨土的人也不多。在這裏補充一點:缺少善根、福德、因緣的人無緣往生淨土,但不等於沒有修淨土法門的人就缺少善根、福德、因緣。

《觀無量壽佛經》講,有三種心很重要,深心、至誠心、迴向發願心。就是用很深的心來相信﹔用迴向發願心來迴向發願給所有眾生一起往生淨土,用至誠心老實念佛。要有這樣的心態,持這三個心來念佛,就能夠同阿彌陀佛產生感應。換句話說,阿彌陀佛的願力在宇宙間存在,他在照顧我們,想幫我們,但也要我們自願跟他才行,我們若不自願跟,他是不會來接引我們的。自願跟他也要有誠意與他交心,透過「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六字大洪名,和他串聯在一起。「南無」代表相信、依靠、 接受……佛的慈悲。所以「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基本條件。

問題四:「信願行」具足 未往生已成淨土人

曾瀞漪:「信願行」也是一種正向思維,而這樣的正向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目前這個世界上的佛弟子修行。如果像校長介紹這樣的一個淨土法門,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對嗎?

潘宗光:「信願行」就像辦理移民手續一樣,一經辦妥就算未親身前往落藉,也保證將來只要到步便可取得國民身份。我想強調的是在娑婆世界的惡劣環境確實很難修行,往生淨土的概念就是移民到一個理想環境去修行。就好像著名的「孟母三遷」一樣,孟子的媽媽想孟子成才,她知道環境很重要,所以搬了三次家,最後搬到學校旁邊,孟子受環境影響最終成才。如果孟子的媽媽不搬家,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孟子的存在,所以環境非常重要。本師釋迦牟尼佛慈悲,指導我們去一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也教導前往的方法,讓我們在現世也可以注冊成為淨土人。

問題五:人工智能效率雖高 卻不懂道德規範

曾瀞漪:校長,我想再請問的就是末法時代的修行難,或者末法時代的正向思維受到很大的干擾,雖然我們講末法時代離佛法很遠,但是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末法時代,卻是科技時代,卻是人類生活很方便的時代,那麼在這樣的時代當中您怎麼看?我們現在邁入了所謂的AI世界,人工智能的世界,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彷彿是我們人類生活很好的一個時代,可是我們的修行越來越難,您怎麼看這件事情?

潘宗光:現在大家都講人工智能,是禍是福很難說,社會大眾在接受前該做點反思。英國霍金教授很出名,他曾警告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人類的悲哀,因為將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我們人類的功能,到時人還可以做什麼呢?

比如外科醫生做手術,但人工智能可能更准確斷症,也能夠准確地判斷各個手術的方案。內科醫生診病,他靠記憶案例來決定選用哪種藥物,但人工智能有龐大的數據庫,憑大數據甚麼都知道,知道給病人吃哪種藥最好。律師也一樣,人工智能擁有所有法律的大數據,它知道哪一條法律最適用於各類案件。到那時候,什麼範疇都再沒有任何專業功能了,什麼專業人士都只好做些數據輸入的單調工作。

那麼將來人類可以做什麼?任何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取代我們,人類將來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人類處境會非常困難!還有,人工智能到目前為止仍有一些缺陷,是數學上暫時未能破解的問題,這裏就不詳細討論,只談一些和人性相關的問題。我記得有一出六、七十年代拍攝的戲,叫《太空漫遊2001》,當時已能想到計算機為禍的啟示。一艘宇宙飛船載着兩個宇航員去執行任務,飛船裡有台超級計算機,宇航員發覺這個任務將來會給地球人帶來災害,於是想放棄任務。可是計算機從宇航員的講話中知道他們放棄的意圖,不許他們放棄。計算機認為這個是「我」的任務,就要堅決完成,它沒有道德觀念去決定應不應該做。人的特點就是:我們有道德思維、道德觀念,會思考和決定應該做、不應該做的事。即使事情做到一定階段,道德上覺得不應該做,便會放棄。計算機的特性則是:方程式定了之後,一定要以最高效率完成目標。

說回劇情,宇航員知道在飛船裡聊天,計算機一定會知道的,於是出飛船外交流,以為計算機便聽不到。殊不知計算機通過講話的口型知道他們想放棄任務,於是關閉了飛船的門不讓他們回來,自行繼續完成任務。後來這兩個宇航員找到一條連計算機也不知道的秘密通道,返回飛船將計算機的重要零件拆除,令它無法運作,最終放棄任務返回地球。總括而言:計算機處理問題可以比人類更優勝,但使用它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大數據越來越多,那顯得因緣果報很奇妙,「因」和「緣」的作用而產生結「果」。緣是由很多條件造成,有初級條件,每項條件又有眾多的次級條件……三級的……一層層的條件越來越多,很復雜亦很難處理。如果能夠掌握所有條件,就很清楚結果會如何,但人是沒有可能做到,因為數據太大。計算機則可以掌握大數據,把它們整合下來,更准確地預測結果會如何。但它不會變通,因為它沒有人類的感情,所以不能在道德上作變通,這是計算機的明顯缺失。將來人工智能時代,人變得很機械化,甚麼都被程式設定好照着做,會做得很理想、很方便﹔但缺少了道德的規範,慢慢地就不懂得怎麼去改變思維、改變原來的方程式。

問題六:見他人受苦 以同理心相助

曾瀞漪:我手上有幾個鳳凰網網友的提問,因為我們的講座也會在鳳凰網佛教頻道播出,鳳凰網的網友是這麼說的,生活順遂的時候很容易正向思維,可是遭受挫折和磨難的時候,比如疫情當中面對熟人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離世,這時候要找到正向思維是很難的。要刻意地說:「好吧,雖然他遇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了,或者是他生活有問題了,我還是要有正向思維。」這是不是很勉強的一件事情,很難做到?

潘宗光:可能這位網友誤解了正向思維,以為只看正面。其實剛才在演講時,我一再強調我們應該是以正確思維面對順境或逆境。舉例說,面對一些受到感染的朋友或死亡者,我們有一種同情心,理解他們的痛苦,而不是在他們面前隨口說樂觀。重點是碰到逆境時,要考慮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對自己及對更多人的傷害。底線是要明白:逃避、悲哀於事無補!例如目前就是要積極配合政府提供的抗疫方案,接受政府的指引。雖然某些方案可能違背自己的習慣,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配給那樣做。所以正向思維不等於我們沒有同情心,不理負面的事情﹔而是要積極行動,把它轉化成正面結果。

大家想一想,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傳遞正能量。對有苦惱的眾生,產生無緣大慈﹔對有災難的人,產生同體大悲。菩薩解決大眾的難題,就像處理自己的事一樣,我們應該學習以這樣認真的心態來處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當朋友碰到問題,感到困擾苦惱的時候,我們要能感同身受,以同理心幫他處理問題。這個就是正能量、也就是正向思維。

問題七:不說教 切身處地來思考

曾瀞漪:感同身受地去幫助和處理,而不是感同身受地自己也跟他痛苦。

潘宗光:最重要不是和他說教,叫他應該這樣做、那樣做。單從說話來講正能量沒有意義,應該針對他這個人,在那樣的環境下怎樣幫他處理眼前的問題。這個慈悲心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同理心:切身處地來思考他的問題。

問題八:競逐名利 三個必要條件

曾瀞漪:您在學校擔任校長十八年,您常說,我現在已經八十歲了,其實您看起來還很年輕。我想請問的是作為大學校長,十八年的經歷,修行佛法有二十多年的經歷,您看清了很多的人生,對於現在的年青人,你有些什麼話想告訴他們的?現在的年青人,就像我們剛剛講的,面對的是很方便的科技時代,可是心中的迷茫和迷惘是非常的龐大,甚至有些人的心像黑洞那樣子跳不出來。您對於現在的年青人,告訴他們不只是在「疫」境,如何在面對社會的復雜環境當中有正向思維?

潘宗光:我們生活在這個講求競爭的世界,你不競爭就註定會失敗,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但同時佛教講慈悲,要盡量幫助更多人。問大家一句:我們有心幫人,但是如果沒有實力怎麼能幫助人呢?在這個社會我們講實力,你有財富及地位就有影響力,可以幫助很多人。比如我想幫人,但沒有能力幫怎麼辦?寸步難行啊!

還有這個社會着重成就,所以我覺得年青人努力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就,包括名和利是應該的。若沒有名、沒有利怎麼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呢?故此我對學生講:你們追求名利是應該,因為沒有名和利你們做不成大事,但是追求名利的手段很重要,因為這個就是「因」,我鼓勵他們要遵循三個條件才不會結出惡果。第一,不犯法,因為犯法所得的名利不是你的,被捕之後什麼也沒有﹔第二,不損人利己,做事最理想的是能利己利人,那畢竟要很多機緣配合,並不容易,但最低限度也不損人利己,那就不會擔驚受怕人家來報復﹔第三,要問心無愧,因為每個人都有良心的,即使外表是個硬漢,也有內在的良心,在午夜夢回時也不要出現罪疚感,否則寢食難安得不償失。在這三個條件下盡力爭取財富名譽,才可以安心享用﹔然後想方法善用它們,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結語:廣結善緣 改變命運

曾瀞漪:今天校長告訴我們如何去學習正向思維,校長也談到了要結善緣。

潘宗光:我個人的感受是,緣分這件事情很奇妙,它不一定是很長或跟誰在一塊。要結好的緣分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理想是如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起碼亦要自利利他,先做好自己,然後讓他人也得到益處。即使是瞬間的緣分,也可能改變我們人生的際遇和命運,故此結善緣很重要。我們也知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正向思維幫助我們在此生中讓此身得度。

曾瀞漪:感謝大家,多謝校長!阿彌陀佛!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 「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