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法師對話潘宗光教授|科學和迷信只有一牆之隔


插圖|中國青年領袖峰會現場 寂靜法師對話潘宗光教授

插圖|中國青年領袖峰會現場
寂靜法師對話潘宗光教授

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決定了我們是誰,決定了我們余生將如何活在這個世界。

2017年8月6日上午,科學界和宗教界的兩位重量級導師相聚湖南長沙——中國青年領袖峰會的現場,為近2000位大學生帶來了一場有關科學和文化的思想盛宴。

願這場精彩的訪談,帶給您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和啟發。

也願今生,我們能如兩位智者一樣,讓世界因我們而美麗。

嘉|賓|介|紹
Introduction

014
潘宗光教授

潘教授投身大學教育40載,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長達18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於1985及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潘教授於1979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獎,1989年被委任為香港太平紳士、1991年獲頒英國官佐勛章勛銜、2002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2008年獲頒香港「傑出領袖獎(教育)」及2009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頒授榮譽人文博士學位。

潘教授曾被委任為香港立法局議員(1985-1991)及全國政協委員長達15年(1998-2013)。

寂靜法師

上海會龍寺、成都大慈寺首座;被稱為「教育和尚、創客和尚、療愈和尚」。

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發動機專業,後繼續學習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和俄羅斯中央航空研究院等高等學府,曾供職於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

出版圖書:《讓孩子成長成才的秘密》、《安心才是喜樂》。

01關於科學

寂靜法師:曾經在跟潘教授談話時,聊到四個字,這四個字聽起來有點矛盾,叫迷信科學。我想請潘教授跟我們講一下什麼叫迷信科學,迷信和科學不是對立的嗎?

潘教授:現在我們講科學,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科學,不知道什麼是對。相信科學可以,但是絕對相信科學,就成了迷信科學。

科學有時候對,有時候不對,為什麼不對呢?科學在發展過程中,有時候是根據某個科學家的看法,作為理論。後來證明是錯的,又會糾正過來。科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糾錯和進步的過程。

寂靜法師:科學有對也有不對,這個聽起有點意思,而這個話又是由科學家說出來的,由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提名的科學家說出來的,這個更有意思。

插圖|潘宗光教授

插圖|潘宗光教授

潘教授:就比如牛頓的三個理論,對,但不全對。因為當時牛頓推算這個定律,是在看得見的環境下。當我們把眼界放在外層空間的宏觀世界,牛頓定律就不能解釋很多自然現像,要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才可以解釋。

另外,在原子空間裡,在微觀世界,牛頓定律是不適用的,要用量子力學才可以解釋。

那麼牛頓定律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要看在哪個空間認證了,在科學理解裡要有規範,出了範圍就不對了,因此我們要知道科學的限制在哪裡。

寂靜法師: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謂的某些真理,它是有範圍的,是相對的,不能把它絕對化,絕對化就叫迷信科學。

我曾聽一個美國科學家說,現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名字就叫科學,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為什麼科學也成宗教了呢?其實就是當我們過分誇大科學的作用,過度地、超過正確範圍的去相信,就成了迷信,就好像是產生了一個新的宗教了。

插圖|寂靜法師

插圖|寂靜法師

潘教授:科學發展,最早是根據我們看到的發展出來的,比如說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我們看不到第四維,但是現在的科學證據顯示,有超越三維的空間……

我們的思維是在四維時空(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發展出來的科學,一些較新的物理理論——例如弦論,就假設有九維空間了。

我知道很多宗教,比如說佛教,就相信有超過三維空間的。比如佛教說,人、畜生以外,還有其他生命體,地獄受苦的眾生、餓鬼、天人、阿修羅、羅漢、菩薩、佛,我們看不到,他們存在嗎?我不知道,但假如有不同空間,就沒有矛盾了。

科學家也慢慢相信,我們宇宙以外還有其他共存的宇宙,我們生活的宇宙叫universe(uni-代表單一),現在講多重宇宙multiverse(multi-代表多)。

宇宙不止有可能超越三維空間,還可能有多重宇宙,空間非常復雜。整體來看,科學對宇宙的認知其實非常渺小。

插圖|祈禱所有人生命美好

插圖|祈禱所有人生命美好

寂靜法師:也就是從某些角度來說,科學其實非常局限,非常微小。

潘教授:佛學作為一種古代東方智慧體系,一種來自古印度、古中國先人對於世界奧秘的解讀,其蘊含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唯心造等理念,與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有著相當程度的共鳴。

佛教是從宗教及教育兩個角度認識宇宙,而科學則是根據理論與實驗了解宇宙。所以,佛教與科學是殊途同歸的。

但是,現代科學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還有很漫長的路要去探索。

這樣一比較,也希望大家能明白佛教不是迷信,反而跟科學是有密切關系的。

02關於慈善

寂靜法師:我想請教潘教授一個問題,上次在潘教授的照片裡看到有個牌子,上面寫著助學證,那是怎麼回事呢?

潘教授:是這樣的,退休後我主要從事慈善工作,在2005年我與朋友在香港創立了精進慈善基金。

我是全國政協委員,經常到國內各地方參觀訪問。我發現農村很艱苦,很貧窮,很多年輕人考進大學,他們真的很難應付讀大學的費用。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只是小學初中,沒有包括大學,而讀大學的學費其實不少,農村的孩子怎麼負擔得起這個?但不讀書不行,讀書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我就希望能提供一些幫助。雖然我一個大學教授,沒什麼錢,不過我有很多企業家朋友,可以一起來資助他們。

插圖|中國青年領袖峰會學員提問

插圖|中國青年領袖峰會學員提問

2005年開始,我們資助了6所大學,包括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重慶大學、西安工程大學、吉首大學。在每所大學裡,我們從大一新生裡支持25名相對比較貧困的同學,每人每年幫助五千元。一般學費是五千元,有些個別學科可能是八千元、一萬元不等。

寂靜法師:我們知道,潘教授是香港五個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工作非常繁忙。什麼樣的人會得到您的資助呢?您會跟他們有什麼樣的聯系呢?

潘教授:每名同學我們會支持他們四年或五年,讓他可安心完成本科。從大一的150個學生開始(6所大學,每所25名),當150名學生進入大二,我們又支持新的一批150名大一學生,4年後就一共有600名同學了,每年就這樣資助600個同學交學費。

其實最主要的是: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們成長。我會用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思想來幫助他們增加軟實力,希望能為國家培訓一批有學名與品德的年輕人。

在每所大學,受資助的100名同學,自動組織了精進愛心社,這是學生的組織,活動不是吃喝玩樂。他們利用愛心社從事愛心活動,例如到農村幫助小孩和老人,做義務工作等等。

每年夏天我們都舉辦精進基金夏令營,讓分散在不同大學的學生有機會加強聯系。

整個基金的精神就兩個字:感恩。我鼓勵他們去感恩,心懷感恩,肯定會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幫助朋友、回饋社會、支持國家。

香港理工大學的很多老師都自願參與做這些學生的導師,我也邀請香港煤氣公司在國內的一些董事、經理,去當基金學生的導師。

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對城市生活、職場問題、乃至整個社會都不太了解,所以讓他們在畢業之前有一些經驗豐富的導師,能幫助他們在這方面去成長。

精進基金已運作了12年,其中很多畢業生也有自己的成就了。他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北京、上海、西安、深圳以及很多其他城市。他們也在不同地方組織精進基金校友會,保持聯系,傳承感恩的精神。

美國哈佛大學每年畢業必有一畢業生代表來講話,去年(2016年)5月第一次請了一個中國學生代表講話。

這個畢業生就是我們精進基金的第一屆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叫何江。本科畢業後我推薦他拿了哈佛獎學金到哈佛讀博士。當時很多國內外的媒體報道,畢竟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中國畢業生代表講話。我也覺得非常驕傲。

當時我恭喜他並跟他講:我衷心希望您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黃皮膚的中國人,從艱苦中成長,做一個品學兼優、堂堂正正有骨氣的中國人。國家需要您學成後回國服務,參與再提升國家與社會的實力。

他現在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後,經常回國探訪,還答應我學成後盡快回到祖國。

03關於文化

寂靜法師:我知道潘教授做了十五年政協委員,也聽說促成了清明節、端午節在中國成為法定節日,其中還有一些小秘密,潘教授能跟我們講講嗎?

潘教授:這個秘密是在去年端午節的時候,中央電視台做了新聞廣播(詳情點擊:【央視新聞直播間】端午假期的由來)。

我本人對中國文化非常重視,但是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非常崇洋,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我認為不對。

在2004年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與兩位香港委員,一同提出一個方案,要求政府將中秋、清明及端午作為法定假日,但不被采納。

但是我們堅持,每一年我們都提出這個方案,並得到更多委員的支持,亦增加一些理據,比如:

促進海峽兩岸四地區的文化融合,台灣香港澳門,清明中秋都放假,但國內是不放假的,中秋放假回國內家庭大團圓,清明回國內祭祖,大陸不放假就好像不配合一樣,不太和諧。

第二點,其實每個假日都傳遞了一種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秋是家庭團結,清明節是慎終追遠,對祖先父母的懷念與感恩,特別重要。

這就是大家現在享受的端午節假期,以及為什麼享受這個假期的原因。

寂靜法師:是的,清明節我認為特別重要,因為是祭祠祖宗,我們不跟祖宗進行連接就等於斷電了。

潘教授:端午節,是個非常愛國的假日,鼓勵我們愛國。其實傳統節日背後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為了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當中央電視台訪問我,我說不單單只是放假那麼簡單,最重要是我們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

寂靜法師:而普通大眾體會到的意義很簡單,就只是享受三天的假日而已。

潘教授:最後在2007年,經過4年的爭取之後,國家終於同意了!我非常高興,看到國內和香港在重要的節日一樣放假。也能看到國內的傳統文化傳承,這是一個好現像,也希望大眾能慢慢領略其中深意。

2016年,央視CCTV4《文明之旅》欄目,以「佛教與科學」為題采訪潘宗光教授。

在今天文章的最後,小編把潘教授送給年輕人的一段話留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夠有所啟迪:

未來世界,一定是科技大發展的世界。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及科技帶來物質享受的同時,亦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那會更加激發人性的貪念,以及欲念無止境的追求。追求可以,但不要損人利己。

只有當我們感覺到內心快樂比物質享受更美好,才是真正的安樂自在。

所以希望年輕人,要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認真學習中國的優良文化,來改善自己;

完成中國夢改善國家,改善世界;

用中國的成功和中國的文化,為世界帶來和平!

編輯|菜菜
速記|陳虹穎、戴佳明
攝影|李毅 方椏欣 李超 劉彥函
本文由【自然的恩典】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